精品推荐 >>更多
您的位置:广西铜鼓 >> 广西铜鼓文化

广西铜鼓文化——铜鼓一响,百业兴!

发布人:广西铜鼓网   浏览 11427 次   发布时间:2011年6月10日   打印本页

广西铜鼓文化:今有铜鼓一响,百业兴!

   “广西土中铜鼓,耕者屡得之,其制正圆,而平其面,曲其腰,状若烘篮,又类宣座。面有五蟾,分踞其上。蟾皆累蹲,一大一小相负也。周围款识,其圆纹为古钱,其方纹如织簟,或为人形,或如琰壁,或尖如浮图,如玉林,或斜如豕牙,如鹿耳,各以其环成章,合其众纹,大类细画圆阵之形,工巧微密,可以玩好。铜鼓大者阔七尺,小者三尺,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,州县用以为更点。这是宋代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中对广西铜鼓的详尽描述。它表述了广西千百年来深深积淀的铜鼓文化。正是这种独特的铜鼓文化,为壮族历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。

  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广西铜鼓 广西青铜铜鼓  

   

 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,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。濮在周等爵称子,与楚同一等级,地位不低。在花山壁画中,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,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,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,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、灵山型、冷水冲型,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。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,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,厚薄均匀,鼓面、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。铜鼓铸造技艺,从采矿炼铜,用粘土制造鼓芯、鼓范,在泥胎上刻缕花纹,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,焊上鼓面、鼓耳,最后是立雕,工序繁多。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。  

  在古代,铜鼓多用于祭神或节日喜庆活动。在祭神时,铜鼓是神圣的法器,有专门的鼓手和专门的鼓点。在节日里,铜鼓是打击乐器,铿锵的鼓点激起人们的节日热情。征战时,铜鼓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,是振奋士气的精神支柱。  

  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。在东兰、巴马、凤山等地,流行过铜鼓青蛙卜:将铜鼓埋于坑里,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,一年后挖出来看,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,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如呈黑色、灰色,则有旱、涝灾害,粮食歉收。后来,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,但铜鼓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,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,增添了青蛙卜的神秘。  

  铜鼓以其特有的作用,丰富了壮族的生活。在节日庆典活动、宗教礼仪中,他们都打起铜鼓抒发情怀。在秋收十月,村村擂响铜鼓,欢庆丰收。铜鼓是壮家的精神食粮,金鼓长鸣给壮家带来无比的欢乐。  

  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。鼓面的太阳纹、雷纹、青蛙、飞鹭;鼓身的羽人舞姿、龙舟竞渡等,蕴函着民俗文化的魅力。浑圆的鼓足显示了力量外化了的古代壮族人民的崇拜内涵,在壮族今大的民俗中仍能找到这些崇拜的影子。如壮族古老宗教仪式中的祭太阳风俗:祭场设在村边能观日出、日落的山上,树下放着三牲祭品,一碗生血上面放一枝树枝。龙舟竟渡至今仍在各地大规模开展。青蛙的崇拜,在蚂蜗节的活动中保存得非常完整。羽人舞蹈则生动地描绘出古代壮族姑娘朴素大方的舞姿,体现出壮族特有的舞蹈动律,那舞着的羽人头戴高耸羽冠,身穿吊裙,扬手起舞,翩翩舞姿妩媚动人。  

  据说,全世界现有古铜鼓1600多面,中国已发现的有1400多面,其中在广西出土的就有500多面。广两博物馆现收藏铜鼓343面,为世界铜鼓藏量最多的博物馆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之王就收减在这里。这个铜鼓之上,1972年在广西北流具元靖镇水冲庵发现的,它是云雷纹大铜鼓,鼓面直径165厘米、高附67.5厘米、重约300公斤。鼓面中心的纹饰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,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,分为5道晕圈,晕圈内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,所有纹与巨大的鼓型溶为一体,不愧为铜鼓之王。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个广西岑溪县出土的铜鼓·铜鼓上的5铢钱纹生动他说明,它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。  

  广西是铜鼓的故乡,广西大地孕育了灿烂的铜鼓文化,铜鼓凝聚了古代壮族及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智慧。你若想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,那就一定要到广西博物馆看看铜鼓,亲眼目睹一下铜鼓文化的绚丽。